“30年前这些跟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为什么现在成了顶尖的一批人?”这是王辉耀在他今年所著的《开放你的人生》里的提问。“人生就是不断突围的过程,不断突围的人生是幸福的。”他说。 翻开王辉耀的人生经历,答案似乎就在其中:“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最早一批出国读MBA,最早一拨在跨国公司工作,最早在国外政府机构工作过,最早一批回国创业,最早创办海归社团。30年来,四川——北京——加拿大——香港——北京,王辉耀的命运之旅画了一个大圈。 30年间命运数次转换 几次出人意料的纵跃,使他到达一个新高度,成就一种新境界。 大学毕业后,王辉耀被选拔到国家对外经贸部任国际经济合作官员,是最早一批负责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官员之一。接触外部世界越多,王辉耀越感受到全方位的差距。他至今仍庆幸当时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决定——放下铁饭碗,出国留学。 1990年初,王辉耀已在加拿大一家大型跨国公司如鱼得水。但当他得知魁北克省政府要为驻香港的加拿大领事团招聘一位首席商务经济参赞后,他毫不犹豫寄去了简历。 申请这个职位的人非常多,竞争激烈。面试官问:“你没有在加拿大政府工作的经验,也没有外交工作经验,为什么这么有信心?”王辉耀说:“我有在中国政府的工作经验,政府工作都有相通之处。此外,我有东方文化背景,又在西方工作生活了6年,具有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个人外交和工作的能力。” 正是这份充足的信心让他踏上了回国的路程,成为加拿大第一位出生于中国大陆的华裔外交官,也是中国大陆留学生出任国外政府高级外交官第一人。在他任职期内,加拿大魁北克企业对香港的贸易额增长了一倍,对中国大陆的贸易额增长了两倍。 之后,他下海创业。当时,他的小女儿还不到两岁,第二个孩子快要出生,正是需要安定的阶段。然而,34岁那年,他义无返顾走上创业之路,最终成为国家发改委主办的《中国投资》杂志评选的首届“中华海归十大创业人物”之一。 “2005委员会”贡献海归的声音 北京朝阳区的CBD中外闻名,在其间工作的外企白领有几十万人,其中海归就有好几万。他们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组织,能够传达群体的声音。 如何影响这批人,使他们的个人事业和国家大的发展方向结合起来?回国后的王辉耀深思着这个问题,并成为第一个付诸实际行动的人。他提议建立欧美同学会商会,并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组织筹建,自费联络各位学长,建立网站,编辑出版会刊。 经过半年多的筹备,2002年10月,近百位留学归国人员齐聚北京南河沿大街111号,欧美同学会商会成立。几年下来,商会已经形成品牌,成为欧美同学会中最活跃的团体,2007年海归圣诞新年聚会达到空前的1000人。2005年5月,在《财富》北京全球论坛上,王辉耀碰到了欧美同学会商会副会长田溯宁。两人决定,再创办一个归国留学人员高端组织,专为中国的进步发展建言献策。这个组织定名为——2005委员会。 成立后的短短半年中,2005委员会就分别以“营销中国暨中国民间外交”、“反垄断与新一轮经济改革”、“万众瞩目的房价飞涨与新一轮宏观调控”、“新媒体的冲击”等为主题举办了四次圆桌论坛,向中央有关部门递交了三份建言献策报告,受到了各方好评。 珍贵的品质流淌在他血液里 惜时如金的商人,为何把很多的精力投入在不挣钱的事情上呢? “在国外,做义工和公益事业不计报酬的人有很多,中国也需要有人来做这些事。我的人生计划总比别人超越一些,我出国读MBA的时候,大家都没有考虑;当大家都在读MBA的时候,我回来创业了;大家都在创业,我在做社会工程了。因为独善其身的时机比较早,就有可能和有时间兼济天下。”王辉耀告诉记者。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四天,王辉耀发起海归捐赠活动。5月16日,欧美同学会、中国红十字会联合海内外留学人员团体举办大型捐款公益活动,得到现场数百名人积极响应,现场捐款超过300万元。 如今,王辉耀的个人品牌已不再局限于海归代言人,而是社会企业家。国家意识、社会责任、全球化观念、公民社会,这些品质都流淌在他的血液里。 四川日报记者 陈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