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A股市场确实使人困惑,利好频频、市场反应麻木,外围飙升、A股不为所动。10月份,A股创下自1994年7月份以来的月度最大跌幅。记者本周就此采访证券营业部时,分析人士认为,国内A股“跟跌不跟涨”已成常态。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体上是内因起决定作用。进入11月,分析人士提醒投资者,A股市场有五大焦点问题亟待厘清。 一、软着陆与硬着陆 市场关注度:☆☆☆☆☆ 正方:多数经济专家认为,政府正努力使经济软着陆。国家通过加大铁路和电网等基本建设投资拉动内需;对农业、医疗体系的改革措施,同样也是出于保经济增长的考虑。由于我国政府强有力的组织领导能力,以及充裕的财政资源,实现经济的软着陆没有问题。 反方:早在去年11月,法国巴黎百富勤经济师秦红雨就曾提醒,有三大原因可能造成中国经济2008年出现硬着陆:第一,热钱流出的可能性很大;第二,中国大量过剩的产能面临世界经济下降周期的到来;第三,房地产市场将会出现拐点。据2008年9月统计,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连续第6个月出现下降,这也让市场对此有些担忧。 分析师点评:我国有30年抓经济的经验,虽然目前面临很多困难,但历史证明,政府的办法总比困难多。 二、政策底与市场底 市场关注度:☆☆☆☆☆ 正方:多数市场人士认为,跌破1800点的政策底并不可怕。历史证明,政策底往往先于市场底,而市场底又先于经济底。据瑞银分析师统计,自2002年以后,A股指数低点领先盈利增速低点大约6个月。他们预计,A股公司盈利增速的最低谷很可能出现在2009年上半年。那么,未来的3个月,A股很可能会形成真正的“市场底”。 反方:尽管A股估值水平已达到或接近历史最低水平,但仍缺乏底部特征。申银万国桂浩明认为,在1500点左右形成“市场底”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要真正确认这个底部,恐怕会需要很长的时间。 分析师点评:政策导向的转变,以及由此引发对基本面的深远影响,使得我们有理由相信A股已经接近中期底部。 三、流动性与参与度 市场关注度:☆☆☆☆ 正方:据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统计,历史上股市在M1触底反转后基本能够实现企稳,而在股指和M1“双触底”后,市场往往可以获得正收益。2008年9月国内M1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速滑落至9.43%,这是近10年来M1当月同比增速第5次在10%以下,前4次都证明了流动性出现了反转。 反方:关键还要看A股市场参与度。历史数据显示,进入2008年以来,A股市场活跃度呈现持续走低的特征,8月份之后更是有加速下降的趋势。据中登公司统计,上周沪深股市新开股票账户16.49万户,低于前一周的17.22万户,该数据连续两周出现下降。上周,参与交易的A股账户数降至764.82万户,比前一周减少57.05万户,而持仓比例不足4成,表明市场信心低迷。 分析师点评:股市预期值=政策+资金+信心,三者缺一不可。 四、大股东增持与限售股减持 市场关注度:☆☆☆☆☆ 正方:季报公布结束后,11月或将迎来新一轮的增持高峰。央企带头的大股东增持行为,不仅是市场内在稳定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有利于引导长期资金入市。 反方:限售股减持仍是市场“硬伤”。银河证券认为,过去一年基金持股市值占比下降的过程,正是限售股东减持套现的过程。11月份各类限售股解禁总额度合计1002亿元,比10月份的858亿元增加了144亿元。11月份涉及股改限售股解禁的上市公司有92家,环比增加了76.93%。 分析师点评:市场是大厦,“减持”像挖墙脚、“增持”如添砖加瓦。市场对天音控股公司回购的反应,就是证明。 五、外围股市与A股市场 市场关注度:☆☆☆☆ 正方:外围市场并不是投资者想像的那样悲观。据美国五大银行发布的财报显示,除了花旗第三季亏损28亿美元之外,其他各大银行依然处于赢利状态。就政府层面来看,除了美国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之外,本周欧盟批准了德国5千亿欧元、瑞典国会批准了2000亿美元的金融拯救计划,日本推出包括定额减税2万亿日元等一系列救市方案,这些都为全球经济形势的好转提供了有利条件。 反方:虽然A股目前静态市盈率约为14倍、2008年动态市盈率为12倍,市场的估值水平已经处于历史上的底部区域。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成熟股市估值水平普遍下降,PE由平均15倍降为10倍以下、PB由1.5倍降到1倍以下。A/H股溢价率,仍是当前不少权重股下行的重要压力。 分析师点评:全球金融风暴最坏的时期或许已经过去,A股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减速最坏的时期也许还没有到来,而国内政策面有利于经济和股市复苏的最好时期正在来临。《证券时报》 |